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张晓风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上学之初,都满怀期待,希望孩子得到好的学校教育。然而,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每个孩子的发展又不尽相同,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一样。
如果说,
“家校共育”是“最完美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你知道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配合吗?
老师和家长又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呢?
有哪些“雷区”是家长需要避免的?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教授做客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聚焦家校共育,探讨家长的边界与责任。
康丽颖教授表示,大多数家长都有做好家庭教育的共识,但是多凭个人经验容易步入误区,导致在家校共育中出现偏差,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1-|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
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协力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这就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家校共育”。
对此,康丽颖教授强调说,家庭和学校理念契合应该是“家校共育”最理想的状态。
比如家长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长大了走上社会要做一个好公民。同样在学校里,老师也应该告诉学生:在家一定要做一个体谅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她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
在很多的家庭中,孩子是在爱和呵护的浸润中长大的,家长给了孩子很多爱,却缺乏必要的约束,导致韧性品质较差,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被负面情绪包围难以自拔。
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养育,在养中育。在家庭教育中,康丽颖教授认为家长要做好三件事:顺势而养、乘势而育和纠偏而行。
顺势而养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体差异,在孩子身心发展成熟的基础上,采取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养育方式,把他们养好,养身、养心和养性。
父母还要乘势而育,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抓住孩子的个性特征,抓住发展的机会,捕捉教育最好的契机,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两个方面是教育的积极路径,培养和培育的路径。
另外,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纠正,教育要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
-2-|家庭不要变成学校的另一间教室|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爸爸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妈妈们吐槽是“丧偶式育儿”,那爸爸是不在家还是不在场?
康丽颖教授认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陪伴漫不经心,经常是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就比如爸爸,如果是在家而没有参与陪伴或教育孩子,那就是典型的“在家不在场”的表现。
不仅爸爸需要反思,妈妈也应该反思,并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因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她还表示,很多家长还存在一个困扰,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界限不清。
这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监督孩子写作业,给孩子作业打卡上传,成为很多家长的“必修课”。他们认为承担了一些原本是老师该做的工作,但家长不去做,又担心给老师留下“家长不配合”的印象。
在学习方面,家长在配合老师的同时,也要有所取舍。
康丽颖教授说,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但家长们往往像班主任一样抓着孩子写作业、刷题,
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的另一间教室,家长要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要越界。
-3-|要树立老师的权威和专业|
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很微妙。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老师会打电话给家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要是家长听出了“指责”的意味,难免就觉得老师有失偏颇。
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吗?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是家庭的问题吗?当孩子说老师不喜欢他,家长会怎么做呢?如何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家长们无所适从。
康丽颖教授表示,当孩子认为老师的某种行为不公平,或者孩子说老师不喜欢他,老是针对他时,家长首先要冷静、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和孩子分析原因,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帮他和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康丽颖教授说,家长应该信任学校和老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老师做好责任共担。
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理解老师的要求,不要有抵触心理,不能挑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理智看待、积极配合,有问题或者疑惑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从而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说到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共担,她认为,孩子的习惯培养应该是家长要做好的事,而学习的事可以交给老师,但家长要正确对待学校布置给孩子、或者希望亲子共同完成的作业,如果家长带着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还是要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因为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4-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陪伴
康丽颖教授指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误区:
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家庭成就的取得;
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重视对孩子的满足却忽视必要的约束。
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在她看来,孩子的起跑线是在早期教育,但不是指向学习,指向成绩。
教育应该做到扬长避短,而不是拔苗助长。微观经济学家赫克曼在早期教育研究中发现,对0-3岁的幼儿教育进行投资,每年的回报可以达到16%左右,而3岁到4岁时投资的回报率就下降到7%-10%。
那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呢?是教孩子识字背唐诗吗?康丽颖教授表示,家庭的早期教育是通过陪伴和科学养育,让孩子受到良好照顾和充分的关爱,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为孩子的身心做好全方位的训练,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
可以说,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陪伴。
记者采访父母要保持农民心态父母即教育者,家庭即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怎样的家庭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记者采访了康丽颖教授。
记者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学习的事是不是应该交给老师而不是让家长天天抓孩子的作业?
康丽颖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老师和家长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具体来说,教育包括学习知识和习惯培养,这不是通过老师的一己之力能够做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前,不用提前学习知识,但需要养成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应该把一个已经养成好习惯的孩子送到学校,再和老师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家庭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
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康丽颖
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家长要与学校加强沟通,也要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普通的家长往往缺乏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容易做出事与愿违的教育行为,这就需要学校在与家长沟通后,利用学校专业的教育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记者
现在教育内卷严重,您认为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康丽颖
父母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要成为自觉的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
优秀的父母要有一种农民心态,比如这个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不会去指责土壤不好,不会去责怪种子不好,而是会反思自己没把农作物种好,不懂它的习性,是自身的问题。农民这种反思的心态适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反思,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