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条新闻,“父亲要求九岁孩子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没达到不准做作业。”
“玩与学习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并不新鲜,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底下评论,“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自由”“一般家庭玩不起”等等。
如果说担心玩影响孩子学习,还能理解,但部分家长认为“没条件”“玩不起”,那就不太对了哦。爸爸妈妈们,不是咱们玩不起,而是咱们不会“玩”。
九岁孩子学习才是主业?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孩子们40多年,最终成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而9岁成为孩子学习力发生大变化的关键一年。
日本著名的脑科医师、作家和田秀树,曾出版多本关于升学考试的著作,更是提出“九岁之壁”的概念。
这一时期,孩子大脑状态差别不同,有针对性的教育,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这时候如果只要求孩子埋头学习,单纯的死记硬背,缺乏强烈兴趣引领,无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可能适得其反;并且忽略情绪和意志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要知道学习远不止单纯的学校功课,玩耍与社交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家里没条件,孩子玩不起?
一、素质教育需要花大钱长见识?
新闻里的父亲带孩子滑雪、划船、骑马,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玩法,确实吓倒很多家长,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长量力而行就好。
有个常见的误区,“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
国内游、出国游,很可能只是带孩子从社区游乐场进了更大的游乐场,细致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并不在酒店和景区里。
去不了沙漠野营,在客厅里搭个帐篷,和孩子幻想一片星空;去不了马尔代夫,和孩子去一趟海底世界,探究海底奥秘。生活里蕴藏着太多可以学习和玩耍的东西,只要家长肯花心思,就能带孩子玩好。
二、 “玩不起”还是“陪不起”?
“别玩多读书”大多是父母图方便的理由。社会发展快,经济压力大,父母分给孩子的陪伴时间少且质量不佳。
根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
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 很少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
当父母放不下工作陪孩子去一趟博物馆,放不下手机听孩子一次天马行空的想象,“看书写作业”就成了彼此共赢的相处之道。
陪伴时间不够长,陪伴质量要跟上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能够给予孩子相对足够的爱,孩子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体会到自尊、自信。
01
放下手机,倾听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总是否认、斥责
02
做相同的事情,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
03
建立有主题的家庭陪伴日,比方说烘焙日、运动日、手工日等等,每次定制不同的主题,陪伴孩子一起有规律地坚持下去
04
尝试交换身份的谈话或角色扮演,从中获取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调整教育方式
三、“玩不起”还是“不会玩”?
九岁的孩子到底应该玩什么?像新闻里的父亲带孩子做大量的户外运动吗?不一定,除了大肢体的活动,精细类的游戏一样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从认知发展来说,九岁的孩子处在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1)。对事物的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等的守恒产生概念。数独、魔方、组装类的玩具,可以增强孩子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等迅速发展。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9-12岁的孩子心理特点复杂,情绪波动增多,兴趣特点逐渐明确,可以尝试比如野炊、探险、球类等增长见识和学习技能的方面,关键还能增强亲子关系,增加亲密度。
“学”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玩”同样也是。
不妨带孩子短暂离开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在田野里撒欢一整天;不妨放下手机,让自己也做一次孩子。
“玩”不需要多大的成本,用心“陪伴”才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别让“不愿意”和“没条件”毁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