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了……
孩子要回老家过暑假了……
孩子要准备上小学了……
甚至有些孩子在妈妈上厕所时就开始哭闹…
面对这些必须要分离,但孩子又要痛哭流涕的时刻是不是让你心痛不已?每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恨不得永远陪着孩子?又或者你选择了悄悄溜走不让孩子看见?我在学校看到过很多不同做法的家长:
有严厉呵斥孩子不准哭,要自己去面对新环境
有多次道别后还依依不舍停留在班级门口
有快速交给老师然后转身离开
有耐心跟孩子交待自己的今日行程安排……
那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分离焦虑”呢?
首先
我们要知道“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和爸爸妈妈们的必经之路,所以,面对分别时大哭的孩子,不要随意给他们贴上“太粘人、认生”的标签。
同时,也与我们的家庭环境影响有关,单一的照顾者和照顾环境让孩子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机会,甚至产生害怕、恐惧的不安全感。
除此之外,近期有对4种父母教养方式(过度保护、自信、惩罚和抑制)与母子分离焦虑的相关研究表明: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是与孩子分离焦虑关系的重要因素,较年轻的母亲更倾向于使用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并且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这种方式的影响。(Orgilés, et al, 2018)
很多家长可能在了解这些基本原因后,仍会进入“误区”。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悄悄溜走不让孩子看见”,这样的“欺骗”看似有效,但当孩子反应过来的时候,会产生更恐惧的情绪,如果次数越多,也会逐步破坏我们费心建立的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
所以,无论我们去上班、下楼买东西都要提前告诉孩子:我们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爸爸妈妈们也要尽量避免说下午几点、半小时这些孩子不理解的时间概念,我们可以具体到“等你下午上完课,妈妈就来接你了”、“等你睡醒午觉,妈妈就买东西回来了”……
并且,在每一次的重聚时刻,爸爸妈妈们都要多抱抱孩子,让他明白爸爸妈妈并没有抛弃自己,增加安全感;也可以相互分享今天发生的开心事(尽量避免问“你今天在学校哭了吗”,这样会让孩子回忆不开心的事情从而增加他的焦虑情绪)多让孩子讲述开心事会让他喜欢上学。
从点滴中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孩子以后的成长才会更加自信,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其次
建立分别仪式且告别的态度要快乐并坚定
分别仪式可以给孩子一个爱的亲亲抱抱,然后开心地给孩子说再见。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因为不舍得看着孩子哭而一再地告别,你的难过不舍情绪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分别是不好的事情,会让大家都不开心,这样就更难渡过这个“焦虑”时期了。一个快乐的分别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积极正面的,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恐慌和紧张。
用频繁短暂的分别让孩子逐渐适应
爸爸妈妈们在家就可以开始训练,比如上厕所、去邻居家、去隔壁房间等这样的短暂分别让孩子慢慢适应,但在训练中我们就要用到以上提到的告诉孩子你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分别态度快乐并坚定等。
不要提前过分给孩子洗脑“该去上学了”,或者由不亲近的人接送
很多爸爸妈妈们会在不经意间多次给孩子说到要上学了,长期下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增加焦虑情绪,而并非好奇地期待。
很多爸爸妈妈不忍心看到孩子分别时的哭泣,就让家里的非直接照顾者接送孩子,但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更加难受,被不亲近的人送到了一个和爸爸妈妈分开的地方,感觉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
写在最后
爸爸妈妈们不要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内疚,我们都要相信这是暂时的,这是我们在陪伴孩子真正迈出成长的第一步,是可以顺利度过的!当然,这一切也是建立在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基础上,让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安全感。
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因为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而产生满足感,也会因为孩子分离时的粘人而急躁,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情绪,但不要因此将这种焦躁变成生气和发怒,相信自己,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