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的第一本食育书》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食育手册。在速食时代,作者陈小龙和卢丹娜倡导妈妈们回归厨房和餐桌,和爱人、孩子一起做饭、吃饭,重建家庭共餐的氛围。书中还介绍了在家庭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食育游戏,推荐了一些适合亲子共读的食育绘本,引导妈妈们以食物为媒介,在充满温情的亲子互动中,使孩子成长为可以照顾好自己、内心充满力量的人。
一提到“食育”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立马想到的是 “食物”的“食”,“欲望”的“欲”。但今天要讲的食育,是“食物”的“食”,但却是“教育”的“育”,也就是食物的教育。
在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通过各种体验让孩子们掌握食品知识,在心里种下健康的种子,孩子们了解怎样去做更健康,才能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所以说,吃得健康不是终极目的,不是家长精心给孩子搭配每一餐就够了。小到厨房的柴米油盐,大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以食育人,从日常的饮食、点滴的细节中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和正确三观,这才是食育的最终目的。
首先,我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家孩子会做饭吗?
或者,你允许孩子会协助你做饭吗?
其实,孩子是否参与做饭,也能基本表明他是否参与家务劳作。凡是参与家务劳作的孩子,总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从而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如何做好一道菜?如何计算好煮熟饭菜的时间?怎么收拾厨房?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动作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自理能力。
然而,我们常常以安全、怕捣乱为由拒绝孩子进厨房。但实际上,这样的阻止不但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恰恰也给家庭教育堵住了一条捷径。当孩子第一次洗碗,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有的家长便会气急败坏地责备孩子笨手笨脚。
此刻,孩子的内心委屈的,他很可能因为这次的经历就对厨房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从而逐渐抗拒洗碗等家务。
所以,很多家长常常抱怨自己孩子太懒惰,一点家务也不做。却忽视了孩子不愿做家务,其实是不愿进入那个充斥着骂声与责备的烟火厨房,进入那个父母口中“笨手笨脚”,“什么也做不好”的状态。内心的自我否定,让孩子早早就对厨房这个象征痛苦记忆的地方插上了避雷针。
因此,通过学习烹饪,孩子会在与食材大量的接触中建立基本的自然认知与思考,在观察、加工、烹饪食材过程中去积累厨房里的基本功,在一次次帮厨的过程中养成准备与收拾的习惯,在一次次选择容器与布置餐桌的过程中培养美感……而厨房往往又是家庭中最易被低估的教育场所。
我们会在书房教孩子阅读与学习,会在客厅中教孩子谈吐与待人接物,会在院子里教孩子运动与劳作,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孩子进入厨房,与家人一起共享有趣的烹饪“魔法”。你难道不期待孩子学成之日,独自从厨房端出一盘精心烹制并且蕴含满满感恩之情的菜肴吗?
食物教育最终给予家庭的,并不是社会中大多数教育所授予人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学习或者能力的提升,而是让人可以在每天享用三餐的过程中,在充满温情的家庭关怀与互动中,回归与构建一种与众不同的家庭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内心充满力量、可以照顾好自己并且有着这个家庭独特味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