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卫视有一档亲子育儿节目叫《育儿大师》,其中有一期令人印象深刻。
节目一开始,女孩在父母陪伴下,很认真地拼图,画面一派和谐。
可能是想激励女儿加快速度,妈妈让女儿和同一屋也在玩拼图的女生比赛。
女儿似乎很不情愿,求助地看向爸爸。
爸爸没有接收到孩子的“信号”,妈妈却对孩子的反应了若指掌。
女孩听完妈妈的话,停下了玩拼图的手,低着头没说话。
妈妈想了一会儿,提前宣布比赛结束,女孩输了,女孩不服输地说了两次“我喜欢(第)一。”
女儿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妈妈将拼图收走,孩子情绪奔溃,开始大哭,在节目过程中,前后不过两分钟,反差十分鲜明。
“我就要一直捣乱”随后女孩在摄像机面前扔玩具、砸拍摄设备。
孩子一开始并不排斥接触拼图,母亲发现有其他孩子也在做同样的事之后,不是选择和孩子一起完成拼图,而是觉得女儿速度慢,“你要赢她”让一次亲子活动变成一场比赛。
可能这个案例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1、胜负心不分年龄;
2、错误的处理方式会教出“爱捣乱”的孩子。
把人想象成一辆赛车,胜负心就是驱动引擎高速旋转的关键之一。胜负心会让我们有恒定的方向,持续的动力、必胜的信念以及无限的勇气。
但“硬币皆有两面”,胜负心太强,当对胜利的渴望成了一种欲望,那就容易适得其反。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大部分家长们也十分重视孩子胜负心的培养,但有时候却容易造成胜负心太强。
有胜负心的人面对比赛时,首先是“我要赢”紧接着是“我要怎么赢”,而胜负心太强的孩子则复杂一些,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思考模式:
1、“我一定要赢!”不管是什么方式,一定要赢。所以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发现自己输了之后,出现打人、撒谎甚至尖叫大哭等行为。
2、“我讨厌比赛!”案例中的女孩就是这种情况,因为胜负心不允许他们失败,所以他们会拒绝尝试,拒绝参与竞争,不参赛就不会输。
胜负欲过高会导致孩子:
1)情绪易被结果左右;
2)受挫能力降低;
3)兴趣点偏移;
案例中的母亲也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不是现实生活中部分母亲的映射呢?
01
“人生不能每次都赢,给孩子制造些挫折感。”
我们认为“让孩子在游戏里输一下没什么的,毕竟不是真正的比赛,反而还能磨练孩子。”
事实上,挫折感会让孩子内心更加无力,更缺乏自信,也更无法承受失败的结果。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刻意制造挫折,他们遇到的挑战比我们设想的还要多。比如,第一次“离家”——上幼儿园,她需要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需要尝试分享,面对天性和教育的抗衡等等。
02
“我希望TA各方面都能做好。”
希望孩子出类拔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希望”有时候也容易成了我们的胜负心。最好是多好?好坏的评测不能以成人的观念作为基准,我们尚且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那“希望孩子各方面都能做好”的要求,对于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无疑是压力,也是枷锁。
03
“我有时候也容易着急。”
其实,这很正常,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我们也在摸索,温情我们是有余的,耐心却总是被消磨的不足。
温情耐心的引导胜过高压谨严的要求,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彼此交互的过程,我们在学着了解孩子,孩子也在通过我们了解世界。
在生气前,我们不妨先深吸一口气,降低语速;适应孩子的节奏,等一等TA,突然打断或否定,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不自信;暂时放下工作和琐事,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耐心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对“陪伴”不够专心。
短暂的输是为了长远的赢
“没关系,我们可以输很多次。”
不光是告诉孩子,也应该说给我们自己听。胜负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我们需要调整自己对胜负的态度,作为孩子的陪跑员,我们比孩子更渴慕他们的成功,时刻检查小小赛车手的发动引擎,一时的胜利失败代表不了什么。
重视孩子的做事过程而不是结果,不盲目干预,不过分苛责,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挫折,克服挫败感才是明智之举。
让孩子通过我们了解胜负内涵的外延,学会胜利的归因和失败的总结,学会正确的定位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只有我们都不怕输,才有可能真的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