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们还记得孩子们被假期作业支配的恐惧吗?
孩子们在假期似乎统一了行为模式:放假期间每天都在放飞自我,等到开学前几天开始疯狂补作业,通宵“赶工”更是不在话下……
纵然爸妈磨破了嘴皮,孩子们也是无动于衷,下个假期继续重蹈覆辙。这不禁令许多家长们疑惑:为什么孩子总爱把作业堆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
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字
——懒惰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里说:“懒惰”是大脑的天性。谁都希望啥都不用干,躺在家里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就那么勤奋,对学习知识充满着动力?
这就和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神经物质有关
——多巴胺
● 快乐的源泉:多巴胺
一听这个晦涩的专业词汇,许多人难免忍不住想要左上角退出。诶~先别走呀~其实多巴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看下图:
看到这些诱人的美食,是不是感觉瞬间馋涎欲滴, 食欲大增,一股快乐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股快乐的感觉其实就来自于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传导兴奋和开心的信息。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比如,当我们听到笑话或是吃到美食,大脑就会随即分泌多巴胺,激发愉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快乐情绪的原因。
● 多巴胺和学习动力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困难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就像孩子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特别开心地告诉家长。因为多巴胺会让人产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经历挫折:考试失败啦、题目太难啦、学不进去啦……
这时,多巴胺就要上场了,它就像是维持学习动力的起搏器,负责及时向孩子的大脑输送“正能量”,弥补因挫败感而流失的学习动力,正所谓:“起搏,起搏,奋起拼搏”;
反之,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那孩子在学习中就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快乐。这样一来,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么大脑就会本能地回避学习。渐渐地,孩子会变得懒惰、不爱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
既然多巴胺对于学习这么重要的话,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维持多巴胺正常分泌的方法呢?
当然有!那就是多巴胺控制法!
多巴胺控制法“三步走”Get√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提出的多巴胺控制法,以三步骤为一个周期,反复循环,将多巴胺控制法转化为习惯。
第一步:
自我暗示
顾名思义,自我暗示就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进行自我刺激,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
在孩子遇到学业上的挫折上时,家长们可以试着鼓励孩子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妈妈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今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虽然听起来“鸡汤味”十足,但是不得不承认,父母的鼓励,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让自我暗示的效果更佳。
越是放松的状态,大脑越容易渗透语言的真谛。此外,通过使用“听觉”,用耳朵感受语言,可以将语言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当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或许就真的变简单了。
第二步: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为了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建议将大目标细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小目标相对容易达成,这样一来就容易维持多巴胺的分泌,保持愉悦的体验。最后,由小及大,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一步步达成大目标。
面对开头提到的暑假作业问题,建议家长们着重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每周完成计划,一天完成一部分的作业量,既不会让孩子产生作业太多的厌烦情绪,也能循序渐进地复习知识,避免了开学前夕熬夜补作业的痛苦。
第三步:
促进多巴胺分泌
研究表明: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听到枪声后,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急剧上升。当大脑察觉“可能发生大事件”时,无论事件好坏,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变得干劲十足。换言之,只要能成功营造类似状态,就可以控制“干劲”。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来保持这种“干劲”。例如:
享受运动
步行或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等
专注兴趣
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摄影等
挑战新鲜事物
带孩子去旅游,接触未知事物,挖掘潜在能力,开拓眼界
人类的大脑是个精密的仪器,充满着许多未解之谜。有时,孩子学习不主动,不是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是大脑中的多巴胺在“捣乱”。因此,不如尝试一下多巴胺控制法,帮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