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的游戏大战似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也听很多家长抱怨着孩子:
天天抱着手机也不写作业。
同学一打电话马上就上线。
规定的游戏时间也不遵守。
强制没收又摆脸色。
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大家经常提到的词——“自控能力(self-control)”,很多家长简单地把能按时完成作业、遵守游戏时间规定的孩子夸赞为自控能力强,而那些一拖再拖游戏时间的孩子说成自控能力差。不可否认,这也是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我们不能就此为孩子们贴上标签。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在“勤奋对抗自卑”的心理发展阶段,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特征,需要他们通过学习知识文化理论来改善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沉迷游戏也是想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克服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自卑情绪。
假设“自控能力差”这一标签先入为主之后,那我们要怎么来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当他和同学打游戏正起劲,我们却突然强制没收平板时,他是否会觉得爸爸妈妈这样的行为让他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样是否会加重他的自卑情绪?
面对孩子沉迷游戏,九岁左右家长们的做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家长身份压制,如:我说了不准就是不准;另一种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如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接下来留给家长的就是孩子在家里摆脸色、越来越不遵守游戏时间,甚至越来越不好管教……
这些情况出现,我们家长一面怪罪孩子同时,是否也反躬自省过育儿方式是否完全没有问题?有研究表明:
在排除了遗传基因的影响后,父母是培养或阻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影响者,遗传因素只是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潜力,但这都归功于育儿做法。(wright,2005)
那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我们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1、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如:每天玩游戏总时长、谁保管游戏平板、超过时间如何惩罚等。最好以书面文字和双方签字的形式写下来,这不仅仅是仪式感,这样的正式协议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建立孩子和家长的互相信任。但是家长们不要高估了孩子本身的自控力,游戏全程还得需要家长监督。
01真诚地听取孩子的方案建议,然后共同制定双方都满意的合适方案,既尊重了孩子又可以提前了解孩子的心理预期,保证家长管教的主动权。
02惩罚尽量不要涉及零花钱、玩具之类的,最好可以直接用“超过游戏时间罚一天不能再玩游戏”等与游戏时间有关的措施。
03根据美国儿童学习工作团队给出的建议:6-9岁孩子每天面对屏幕的使用时间是90分钟以内,且仍然应该由家长选择电子屏幕看、玩的内容,提防暴力和不合适的内容。
2、除了手机游戏规则的建立,我们还可以设立参与家务劳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安排表
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一起参加户外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此外,多种家务活动和户外活动还能分散孩子玩游戏的精力,也为孩子提供了探索其他娱乐活动的兴趣机会,当孩子发现羽毛球、跳舞、画画等活动的有趣时,自然就是疏远游戏的时候。
3、别把手机当保姆
不少家长忙时会把平板或手机扔给孩子,让手机充当了“保姆”的角色,这也培养了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次数,当有特殊工作需求时也要给孩子讲清楚哦!
融洽的亲子关系可以在游戏管控和学习督促这些问题上更好地达成一致。
不管出现任何问题,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们都需要温和且坚定——方式温和、情绪稳定、教育内容坚定。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把握正确且合适的方式方法,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成长袋
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的发展有赖于大脑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EFs)的发展成熟,年纪尚小的孩子大脑执行功能未健全,即使有良好的意愿自行控制,也可能会在面对诱惑时忘记自己的承诺或抵抗不了诱惑继续沉迷。所以本文中提出的“立字为据”能帮助唤起孩子对自身承诺的责任意识,不失为一种巧妙而不伤亲子关系的技巧,惟须注意拿出“字据”时不要“得理不饶人”地让孩子有羞辱感,伤孩子自尊或使其恼羞成怒反叛,宜温柔提醒;很多孩子反馈打游戏主要是因为无聊,所以增强孩子的生活内容,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的确是摆脱和预防游戏成瘾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