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被全然接纳的孩子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副画面:
一位班主任老师怒气冲冲地训斥男孩:
听说你竟敢和你妈妈动手了?!
起初男孩不承认,后来被逼急了,情绪突然爆发,撕心裂肺地喊:
她打我,我为什么不能打她!?她凭什么打我!
班主任似乎被突如其来的爆发吓到了,顺势说:
妈妈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了!
难道我做错了她就一定要打我吗?!凭什么!
男孩泣不成声,浑身颤抖着让人心疼地说。
然而,得到学生的“招供”后,班主任开启了苦口婆心地教导模式,类似于
你怎么可以还手,妈妈养活你长大容易么?怎么就不知道体谅妈妈呢……
事后我和同事聊起这个事,同事说:
现在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委屈,不管家长对他们有多好。
然后我就没有再说下去。
我一直在思索,“家长对孩子好”这个“好”该如何界定呢?孩子到底有“委屈”么?家校合作的意义是在于家长告诉老师学生状况,然后老师联手家长一
齐“对付”学生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心理学意义上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自然是权力的上位者,以上位者的身份去俯身“教育”学生,而不是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那个男孩情绪爆发的一刻,我确实感受到他是真的委屈!或许,这份暴怒和委屈才是在“教育”我们,让我们反思。我们不知道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也没有耐心去聆听他,或者说从未教过孩子如何表达内心的软弱,也不愿接纳孩子的软弱,而一大堆说教已经在等待他了。不被平等对待、不被全然接纳的孩子,又如何能健康成长呢?
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往往牵涉到一个家庭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焦虑,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总希望孩子不要输在学习上。然而,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了什么障碍,有怎样的情绪,又有多少家长能耐心去共情呢?
现在家长已经很少动手打孩子了,但这不代表我们的交流不是暴力的。当孩子不乖、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时,有些家长会说:“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努力学习,想当年我们没有条件学习”等等。其实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成长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缺乏理解和共情,只是想当然地、简单粗暴地强输观念,就算得上是暴力交流。孩子内心那些不被我们接纳的部分,无论是委屈还是挫败感,都会在日后变本加厉,诸如叛逆、沉溺网络游戏、或者终其一生做个平庸懦弱的人。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该指责,而应怜悯和倾听。平等对待耐心倾听,便是接纳孩子完整的生命力。
图片平等与接纳,是爱的体现。
相信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又能有多少家长能真正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呢?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了”。
笔者也是在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长大的,对于无条件的爱与接纳非常敏感。每一个孩子都那样深爱着父母,内心深处在有意无意地“讨好”父母。
曾经,母亲听到一则新闻说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去世了,她说成绩那么好就去世了,好可惜。我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于是问她:“是不是成绩不好去世了就不那么可惜了?”母亲哑口无言。或许这一沉默的片刻,也是母亲在思索吧。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爱让孩子自信,让孩子被全然接纳有安全感,反过来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
成长袋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可仍有多少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层面,而忽略了与时俱进的不止是社会的发展,更有人的发展、人心理需求的发展?
封建社会是物产资源相对有限、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社会,老百姓教育孩子学会绝对服从,无异于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求生技能。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满足,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唯命是从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时代更呼唤懂得从自尊出发进而尊重他人的创造者。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看来,任何身体力量对比悬殊的打骂,都可以视作霸凌或欺凌,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孩子,年轻人对老人等,任何人看到或听到都有义务即刻报警干预。在步入文明社会的今天,每位成年人须提高文明教育的意识,告别霸凌式育儿和霸凌式教育,多一些爱心与耐心,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