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没有摄像头的红绿灯形同虚设,每天嚷嚷着减肥的因为懒得行动,越减越肥。信誓旦旦说不玩游戏的孩子,结果越玩越起劲……
自律的过程,就是不断自觉抵制不同诱惑的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许多家长束手无策。
首先,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小学生很容易受冲动与欲望的影响,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比较差的,这时候需要他人对其施加干预、进行约束,慢慢成自然后形成自我约束,从而才逐步完成自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的投其所好地进行“诱惑”,在“诱惑”孩子之前,先说好规则。比如,进超市之前先说好,今天只逛超市不购物,明明知道孩子喜欢玩具,故意把孩子带进超市的玩具柜前,孩子肯定会对心爱的玩具垂诞三尺,但由于有言在先,孩子也只能望梅止渴。在此期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勾引”孩子,比如说某些玩具是如何的精彩如何的好玩,目的就是要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当然,我们适当还是要满足孩子的一些欲望的,但是必须是延缓时间满足,让孩子知道,自律是会有回报的。
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在超市里看到了一个遥控的芭比娃娃,喜欢得不得了。虽然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小脸也很心疼,但理智的妈妈还是咬牙坚持没给她买。
过了一段时间,恰逢这个女孩的生日,妈妈却把遥控的芭比娃娃当生日礼物买给了孩子,女孩子在随后日记里写道:“我得到最难忘的生日礼物,太惊喜了,感谢我的妈咪……
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多注意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会慢慢养成的。当孩子抵制了诱惑,父母一定要明确鼓励,并适当给些奖励,让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得到成就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当孩子强烈提出某种愿望时,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更不要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其次,设定具体的目标
当人用具体的条文对他的目标进行定义后,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大多数制定了明确目标的减肥孩子,会比那些目标含糊不清的减肥孩子减肥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要在2个月内瘦下10斤)。
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思想上的歧义和执行中的变异。设定目标之后,需要坚持“无一例外”的原则,不要给孩子找借口放纵,对孩子严格一点,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原则。
比方说,目标是在2个月内瘦下10斤,坚持达到目标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如每天完成多少的运动量,不吃甜食,按时作息等。没有设定具体目标的自律,往往都是纸上谈兵的。
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现在每天玩耍是4个小时,下周想控制在2个小时,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目标,我们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中途可以做适当的提醒,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比如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
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虎头蛇尾。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作为,在细小的活动中,通过孩子的不断坚持,从而不断内化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
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家长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在进行自律培养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我们要多关爱、多提醒、多鼓励,这样才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律的意识。
成长袋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而自律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避免不该做的事情。他强调,自律行为也是经由观察模范中形成的。因此提出了自律行为养成的三阶段理论:
1. 自我观察:儿童会观察自己的行为;
2. 自我评价:根据对自己行为的观察来对自我进行评价;
3. 自我强化:根据所接收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在生活中,妈妈强调饭前要洗手,那么在孩子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套关于生活习惯的判断标准,并且通过模仿妈妈的举动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自律行为养成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