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从小应该无拘无束地长大,随心所欲,因此不怎么教育,觉得小孩子皮一点、懒一点、没规矩一点,没问题,长大了就懂事了。
可是等孩子大了,发现很多坏习惯已经很顽固,这时再想纠正他,给他讲规矩,就得花费更大的精力,甚至难以改变。
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想要孩子聪明、好学,就要主动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的习惯,不仅要在生理上让大脑得到营养,健康发育,还要在心理上解决孩子不爱动脑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动脑?
why???
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动脑习惯的三个原则
Three principles
原则一:让孩子当“小老师”
错误示范:
“这道题你看A这里不对,B这里之前讲过,排除C,那不就选D了嘛”
Balabala……
辅导孩子作业时,一旁家长口若悬河,另一旁惰性较强的孩子,在听课时,大脑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太会进行主动思考,更多的补课和过多的讲解无助于帮其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正确示范:
家长提问,孩子讲解,让孩子也当一次“小老师”。孩子在讲解具体问题时,大脑会开始运转,为了讲清楚,大脑会不断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孩子讲得越多,思考越多。反之,家长讲得越多,孩子反而听不进去,越讲他越烦,变成“左耳进,右耳出”。
1946年,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即平均学习保持率)。
在塔尖的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育儿专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刚上小学时,老师教他们学拼音,她为了让女儿能尽快掌握。便想出了一个方法:让女儿教她!
她便对女儿说:
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拼音,我的老家讲方言,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标准。你在学校学了拼音,晚上回来教教妈妈行不?
之后,女儿就每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家教给自己,尹妈妈也认真地听她讲,认真地学。
原则二:问对问题
错误示范:
“听懂了吗?”
“理解了吗?”
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常常会用这样的语句来确认孩子是否掌握了知识。然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懂了一点”、“只懂了一半”、“完全没听懂”这几种程度,可能在他当前的认知上都会被统称为:“听懂了”。但事实上,孩子真的听懂了吗?他不知道。
正确示范:
“刚才讲的这个问题,请用三句话总结一下。”
如果孩子能条理清晰地总结出三句话,而且抓住了重点,可以确定,他确实听懂了。
问对问题,就是要问开放性问题,尽量少问限制性问题(如答案为“是”和“否”的问题),要用有效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原则三:把握好方向
错误示范:
“爸爸妈妈当年读书时,哪像你这么费劲,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
“你妈妈我当年的语文作文写的可好了,你怎么就没遗传到呢?”
……
用自己的经历来对比孩子的学习状况,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挫败感和烦躁情绪。
正确示范:
适当示弱装傻,假装不会,和孩子一起研究,引导他思考。把想讲解的话,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讲出来,最后夸赞他“你好厉害,这么难的题自己都能做出来,爸爸妈妈当年也没你这么快”,那么他就会真的觉得自己厉害,充满成就感和自信,这种成就感和自信心,会让他更有动脑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讲解、思考的过程中,家长千万别说“这样想是不对的”“怎么可以这样想呢”之类的话,这些否定是对孩子思考积极性的打击。要做到不判断、不评论,只询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不断引导他去思考和表达。
要是孩子遇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先别急着翻答案。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由于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然不会做原题,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家长有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这种做法,虽然大人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