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家孩子的最佳睡眠时长是多少吗?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9和8个小时。
然而,对于饱受课业压力的广大学生来说,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长为8.7个小时,初中生为7.6个小时,高中生为7.2个小时。总体上看,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睡眠未达标。
报告里还对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睡眠时间进行了比较。
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降低0.3小时。不仅大多数青少年的睡眠时间都够不上生理发育过程的标准线,而且上学日睡眠时长也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
孩子的时间都去哪了?
根据中国睡眠协会《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与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长高度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作业时长、晚餐(夜宵)时间,家长辅导作业时的情绪、家长睡眠质量、家长电子产品使用程度、孩子电子娱乐时长以及学生睡前活动。
孩子睡眠不足,作业过多是重要原因。在“不进则退”的焦虑担忧声中,许多孩子在课桌前学到越来越晚,就连可以用来补觉的周末也报满了各类培训班。
表面上看,是有形的作业占用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其实背后依旧是无形的升学压力作祟。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以牺牲孩子基本的睡眠为代价,未免得不偿失。
意外的是,孩子和家长主观认为的睡眠环境影响并不突出。此外,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正在睡眠质量方面逐渐突显。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不仅影响着家长们的作息,也在通过家长来间接影响孩子们的睡眠习惯。
孩子的行为是核心内因,家长的行为则是关键外因。想要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就要内外联合,双管其下。
但是,加码学习和娱乐时间仿佛是翘翘板的两端,既希望孩子打好基础,赢得未来;又希望孩子能自由快乐、全面发展,哪一边都令孩子和家长难以抉择,左右摇摆。那么,如何在平衡好这二者的影响上,帮助孩子拥有一个优质睡眠呢?
优质睡眠这样练成
白皮书显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优质睡眠的特征可以基本总结为:早睡早起,晚餐更早,控制作业时长、游戏和娱乐更有节制;家长睡眠更好,更克制直面孩子的电子娱乐,互动更有耐心。
迟上课时间,有用吗?
除了家庭方面,学校也要投入到孩子的睡眠保卫战中,一方面灵活调整上下学时间,一方面适度安排课外作业。当然,最根本的解题思路,还是通过对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摒弃错误的教育理念,勤奋好学不等同于熬夜苦读,把学生真正从唯分数论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早在2016年,就有政协委员在会议上提到“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这个话题也一直都是各政协委员、两会代表所关注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侯金芹就表示,青少年本身有一个自己的内在生物节律,但是这个节律与我们目前的上学时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希望各地教育部门推后上课时间。
有很多家长表示支持,但也有另外一部分家长表示,这可能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节奏。推迟上学时间,会和上班时间冲撞,那么这就不得不重新调整家庭的时间安排了。
当然,各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文件:各地学校可灵活调整上学时间,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最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冬季应适当延迟。上课时间也有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
随后,黑龙江教育厅也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并决定在2018年新学期开始,全省的中小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不能早于7:30。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小学生功课负担过重的背景下,推迟上学改革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总而言之,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需要的是学校、家庭多方联动,有效合作,把良好的睡眠还给正在发育的孩子们,让他们每一天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